-
掌上龙泉
-
今日龙泉
《道与器》:宋韵文化视角下的青瓷专著
2022-10-11 来源:今日龙泉 记者:


鼎式炉

斋心盏

沙漠之舟
序一
我与徐殷因青瓷而结缘,又因有相同的磁场而结为挚友。 多年来,我目睹了他的独创巧作——他除了继承并发扬古代龙泉青瓷的立件制作技艺,还结合明清时期的文化特色,制作出了形式多样的轿瓶和青瓷浮雕瓷画,丰富了龙泉青瓷的造型设计。 形制上,其承古创新兼而有之。有端庄者,有雍容者,有典雅者,有大气者……承古却不泥古,大胆创新,自成一家。 至于釉色方面,徐殷更是不遗余力地孜孜探索,努力寻找可为釉料的新的天然原材,冀望在既有的青瓷釉色上有所增益,进而突破革新。 在不断的试炼中,他获得了相当的成就,尤以梅子青釉色为最,已达到一新世人耳目之成果,这与他的执着是分不开的。 众所周知,铁胎青瓷烧制难,永远是制瓷艺人的噩梦,但其尤受宋代皇家喜爱,最大原因应该就是其深谧釉色之难得。铁胎青瓷的坯子含铁量很高,但这种坯子却是釉水的天敌,欲将釉料附着于上且毫不违和是绝对的难题,迄今许多人仍在这一领域探索。再加上含铁量高的坯子在高温下极易软化变形,成型非常不易。两大难题令许多制瓷艺人对烧制铁胎青瓷望而却步。 徐殷却反其道而行,说是对他自己的挑战也行,其实这就是他的执着的表现,也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,也只有具有这种精神,匠人方才配称匠人。 徐殷烧制成了多件铁胎作品,常有人将他的作品与宋代官窑烧制的器物相比较。这些作品真乃得来不易,是在不断的失败挫折中屡败屡战、再接再厉的成果,从材料、工艺角度印证了龙泉曾为宋代烧制官窑之窑场的事实。徐殷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、浙江省“新世纪151人才工程”第二层次人才。他不仅在创作中展现自身的艺术才华,在推广龙泉青瓷文化事业上更是不遗余力。在过去的数年里,于微信朋友圈每日发布一则或数则有关龙泉青瓷方面的文章,广泛地介绍相关知识,他的文章饱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识,体现了古来先贤们的思想结晶,是珍贵的人生哲学。 徐君的文章篇篇凝练精辟,言简意赅,将伟大的中华文化精神表现于文字之中,对大众起了深且广的教育作用。 徐殷曾说,发布这些文字是他对自己的承诺,是他不可推卸的任务,今后仍将笔耕不辍,尽一己微薄之力,将华夏遗蕴推广于世,肩负起青瓷大师的使命和责任。 今徐殷大师将数年来之文字集结成册,嘱作引言,末学不揣鄙陋,谨为之序。 王春城(首都博物馆研究员、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)
允恭克让盖罐

至尊洗

序二
徐殷,世居文化古镇浙江龙泉,1969年生,幼受儒训,出入有度,侍亲至孝,谨守礼教。现为中国传统工艺大师、浙江省“新世纪151人才工程”第二层次人才、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、丽水市首席技师。 徐殷勤学不倦,浸淫于千年宋代美学文化中,汲取其极简、极朴之文化精髓,融入胎泥之中,创出龙泉青瓷新的“道”“器”精神。 2010年,“新世纪151人才工程”将徐殷列为第二层次人才,对他而言,这是对他过去一切努力的肯定。因为这一荣誉极为难得,入选者必须是专业领域内的拔尖人才,有一定的学术与创新素养,对个人而言,这是莫大的肯定与荣耀。 徐殷为人谦让克己,胸怀仁厚,然而其作品却足高气强,独树一帜。无论大器小品,皆深具个人风格,尤因其对釉色之烧成独具心得,而执光色于股掌之间,因器而色,因色而器,方寸捏拿恰到好处,无所逾越。龙泉青瓷独有之粉青、梅子青釉色在徐殷手里似乎突然间得到了释放,尽情地向世人展示风情。粉青似青带粉,似晨曦透薄雾,釉面青光和煦,影随光移,深浅幻化。梅子青色浓釉厚,从黄绿过渡到黄绿,再过渡到绿绿,再到蓝绿、绿蓝,形成了一道丰富的色带,翠色穿眼欲滴,直透心扉。 作品中之大器者形制端庄,或高雅,或华贵,无不庄严肃穆;小品者釉色深渗,釉光沉敛,静置如钟坐,不因器小而显轻浮。器形做工极尽精致,釉色洗练如天工再现,令人望之欣然,幽情雅趣油然而生,诚为极品、逸品。 徐殷近几年来致力于恢复宋代官窑之风华。众所周知,宋代官窑为皇家所定制,多为铁胎厚釉,质量要求十分严格,传世作品今只见于北京、台北及世界各大博物馆中,其中真正无瑕者却如凤毛麟角,一器难求。徐殷不畏艰难,屡败屡起,在不断试炼中获一定之心得,并用于创作,然而仍难逃铁胎与釉水是对立天敌的宿命。 面对困难,有两个选择:一是放弃,二是接受挑战。徐殷选择了后者,虽难,却毅然而行。 今日,他于万难中终烧成器物数件,与宋官窑作品相较,应是工力悉敌。观其新作,想必可为经典。 徐殷曾自谦:“拟不揣浅陋,谨以芹曝之献,以飨识者。”此言实乃过谦,观其新作前无古人,确为不凡,今为之记,并为之献予同好者。 斯人斯事,天工开物,典藏徐殷作品尤如典藏文化,欣赏徐殷作品正好可以接近艺术。 阮明智(龙泉青瓷收藏鉴赏家、中国台湾台中市龙泉青瓷展馆“舍得芸集”艺术顾问)编辑:季靓